首页 资讯 正文

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海故事

体育正文 162 0

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海故事

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海故事

文亭巷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舞蹈室内正在排练(páiliàn)节目。 文亭巷社区(shèqū)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忙碌。 社区居民正在上“慧龄空间”课堂 本报记者(běnbàojìzhě) 李延平 摄(shè)本报记者 李延平 “请拿出桌面上(shàng)的(de)‘美食对对碰’卡牌,我为大家讲解游戏规则。”“将卡牌充分洗(xǐ)混,背面朝上放在桌子中央……”讲台上老师苏悦正细致地(dì)指导,座位上的学员一边聚精会神地聆听,一边按照步骤操作。这一幕发生在6月(yuè)17日西宁市城西区文亭巷社区综合服务中心,别具特色的老年课堂上。 半小时(bànxiǎoshí)后,课堂气氛愈发活跃。有人站起来,模仿着一项运动的(de)姿势(zīshì),仿佛手中握着球杆,用力一挥,并询问:“你们猜这是什么运动?”“高尔夫?”“不对,我再演示一次。”“网球(wǎngqiú)?”“没错!”同桌大笑:“你那哪儿是网球,让我来示范正确的姿势。”说完(shuōwán)便起身示范…… 讲台上“慧龄空间”字样醒目,这是国家开放(kāifàng)大学发起的一项专注于老年文化教育与社会(shèhuì)服务的公益项目,通过整合教育资源(jiàoyùzīyuán)和社会力量,为老年人搭建专属的学习(xuéxí)交流平台,进而打造“老有所学、老有所乐、老有所为”的文化养老新模式。 “课程还设置了强心操,可以(kěyǐ)锻炼心肺(xīnfèi)功能,全民运动会可以锻炼肢体协调能力,以及非遗手工制作等。”国家开放(kāifàng)大学出版传媒集团教师苏悦介绍。 2021年6月7日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(láidào)文亭巷社区(shèqū)(shèqū),为社区发展指明方向。“一个社区要搞好(hǎo),一定要有非常强的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组织,把社区各方面服务搞周到,把群众自治性的事情(shìqíng)组织好。”4年来,文亭巷社区党委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,通过“党建带动、服务支撑、活动联线”模式,及时传递党的惠民政策,发挥在职党员进社区服务群众作用,并建立社区“资源库(zīyuánkù)”对接群众“需求库”。 日复一日,社区治理更加精细(jīngxì),为民服务日渐深入。 “文亭巷(wéntíngxiàng)社区(shèqū)是一个人口密集的(de)大社区,有住宅小区13个,居民2.2万多人,尤其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3%左右。为了不断(bùduàn)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,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,我们迫切希望探索新(xīn)的方法。因此,萌生了创建‘慧龄空间’的构想。”文亭巷社区党委书记李龚媛表示。 文亭巷社区(shèqū)在完善“石榴籽党支部”和(hé)“穿警服的社区副书记”等基层治理机制的同时,逐步实现基层党建(dǎngjiàn)与社区治理的深度融合。原有的6个(gè)小区党支部经过规范调整,现已扩展至26个小区党支部。此外,1223名退休党员(dǎngyuán)也已全部纳入小区党支部的管理体系中,有效畅通了党组织服务群众的“最后一米”。 立足社区连接千家万户纽带定位,以区域化“五级联动”党建联盟为抓手,深化“和睦文亭”品牌建设,通过“支部共建(gòngjiàn)”“轮值协作+四微工作法(fǎ)”等机制,统筹整合(zhěnghé)海湖医院、市人民检察院(rénmínjiǎncháyuàn)等辖区资源,常态化开展(kāizhǎn)入户走访、医疗(yīliáo)上门、安全指导、智能助老等服务,构建“事务共商、服务共推、党员共育、阵地共享”的协同化治理格局。 走进玉树(yùshù)新村小区,夏日的暖阳洒落在广场上,居民们或聚在一起聊天,或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,亦或在凉亭下(xià)休息。广场一侧放有日常生活用品、急救用品的便民服务柜以及借书柜等设施(shèshī)引人注目。 “这些设施是昨天刚刚安装好的,目前正处于调试阶段,不久后就能投入使用。玉树新村小区作为创新(chuàngxīn)构建‘五维共融·全域互嵌(hùqiàn)’工作机制的一部分,通过‘民族(mínzú)文化长廊’‘石榴籽凉亭(liángtíng)’等实体空间,开展‘民族文化体验课’‘非遗工坊’等特色项目,推动各(gè)民族文化创新性(chuàngxīnxìng)发展,培育‘美美与共’的社区文化生态。”李龚媛一边查看调试情况一边说。 “要(yào)把(bǎ)社区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阵地,发扬各族人民手拉手、心连心的好传统,共同建设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和谐家园”。 文亭巷(wéntíngxiàng)社区党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,创新构建“五维共融(gòngróng)·全域互嵌”工作机制,通过思想引领、治理创新、发展赋能、文化浸润、服务提质五大维度协同发力,有力(yǒulì)推动各族群众在(zài)空间、文化、经济、社会、心理等层面的全方位(quánfāngwèi)深度互嵌,着力打造各民族共居共学、共建共享、共事共乐的现代化互嵌式社区共同体。 “小区环境越来越好,日子越过越幸福。”家住玉树新村(xīncūn)小区的江永(jiāngyǒng)多杰腼腆地说。 在李龚媛心中,将服务做到老百姓的(de)心坎里(lǐ),守护好群众的安全感、获得感、幸福感,单靠社区力量是不够的,要与驻辖区单位、社会团体等各方(gèfāng)力量协同发力。 于是,在22个社区(shèqū)网格基础上精细划分150个微(gèwēi)网格。培育“红色楼栋(lóudòng)长”队伍,积极整合社区党委、小区党支(zhī)部、业委会、物业企业和驻区职能部门、“穿警服(jǐngfú)的社区副书记”、在职党员(dǎngyuán)、“两代表一委员”、网格员、“红袖标”等治理力量,选聘68名党员骨干担任“红色楼栋(单元)长”,24支“红袖标”巡逻队成为隐患排查、矛盾调处、宣传引导的“先锋队”,建立健全“社区党委—小区党支部—网格党小组—单元楼(dānyuánlóu)栋长—党员及热心居民”五级组织架构。 如今网格员已然成为基层治理的多面手,不仅承担信息采集、便民服务、矛盾调解等基础工作,还积极主动化身为(huàshēnwèi)政策宣传员、民意收集员等,真正实现“人在网中(wǎngzhōng)走、事在格中办、情在(qíngzài)网中结”。 今年以来(jīnniányǐlái),文亭巷社区的网格(wǎnggé)员、楼栋长通过日常巡查发现并解决各类问题80余件,问题解决率达(lǜdá)96.26%,用实际行动守护着居民的生活、安全。 采访中,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(de)舞蹈室内回荡着(zhe)悠扬而婉转的旋律,“石榴籽”舞蹈队的队员们身着粉红色渐变的古典舞服饰,脚尖轻盈地踮起,双手以优雅的姿态交叉于胸前,随着(suízhe)音乐的节奏舞动…… “我们今天排练的(de)节目名为《吉祥如意》,这(zhè)四个字(zì)恰如其分地反映了4年来文亭巷社区的变化,我们生活的变化,以及对未来的美好生活的期许。生活在这个社区,非常幸福。”“石榴籽”舞蹈队老师(lǎoshī)任怡感慨。 正如眼前(yǎnqián)所见的一幕幕幸福场景,文亭巷社区正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。李龚媛说:“我们将持续汇聚各方智慧,不断提升社区治理的智能化和专业化水平,为(wèi)构建(gòujiàn)一个共建、共治、共享的幸福生活而不懈努力(bùxiènǔlì)。” 《青海日报(rìbào)》(2025年06月20日 第5版:省内要闻) 声明:以上(yǐshàng)内容除注明(zhùmíng)来源稿件外,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,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!
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海故事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